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8
浏览 次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成效显现,经济运行加快恢复、持续向好。11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生产供给稳中有升,需求动力加快回暖,民生保障继续加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显著增多,经济运行延续持续稳定恢复态势。
一、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较10月份提高7.5个百分点。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较1-10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6.0%和9.6%,分别较1-10月份提高1.0和3.0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增长2.8%,提高3.8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8.0%,制造业增长5.6%、较1-10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
从新兴产业看,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7%,较1-10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与ICT分别增长19.3%和47.4%、分别提高1.3和20.8个百分点,装备与智能制造增长26.8%,新能源产业下降6.9%、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民生类的小麦粉、冻肉产量分别增长18.2%和2.4%,工程机械类的起重机、挖掘机产量分别增长44.7%和41.8%,新产品类的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产量均增长18.8%。
从企业经营看,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3%、较1-9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0.1%。
二、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1-11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6%,降幅较1-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8%;民间投资下降1.7%,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86.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7%、较1-10月份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6%、提高3.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6.0%、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3%。
从房地产开发看,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2%;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0.3%和23.4%,分别较1-10月份提高3.6和3.5个百分点。
从高技术产业投资看,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4%、较1-10月份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5.9%、提高5.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32.8%、28.2%和30.7%。
三、市场销售平稳恢复,开放型经济继续增长
11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37亿元,同比增长3.1%,较10月份提高4.4个百分点。1-11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7.79亿元,下降8.7%,降幅较1-10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销售商品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提高0.6个百分点;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收窄1.3、0.5和2.5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
11月份,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2.28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进口额18.69亿元,增长6.0%;出口额93.59亿元,增长27.5%。1-11月份,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67.68亿元,增长18.1%,较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164.84亿元,增长23.2%;出口额802.84亿元,增长17.1%,提高0.8个百分点。1-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20.86亿美元,增长4.8%。
四、财政收支继续回升,金融信贷保持平稳
11月份,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3亿元,同比增长157.5%,较10月份提高144.1个百分点。1-11月份,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03亿元,增长3.7%,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较1-10月份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65.75亿元,增长4.6%,提高4.1个百分点。从主体税种看,1-11月份,企业所得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增长13.0%、56.1%、9.3%和1.0%,较1-10月份分别提高0.6、5.1、4.0和0.7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下降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7.73亿元,同比增长4.1%,提高3.3个百分点;民生领域各项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2%、20.8%和7.7%,较1-10月份分别提高2.0、4.3和3.7个百分点。
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210.32亿元和6925.88亿元,同比增长14.9%和20.5%。分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余额4589.28 亿元,增长29.7%,较10月末提高0.2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1837.76 亿元,增长7.2%。分贷款投向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贷款分别增长2.8%、23.3%、63.6%和151.5%。
五、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1-11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涨幅较1-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五升三降”,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4.6%、居住类下降0.9%、衣着类下降3.0%,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5.4%、医疗保健类上涨0.4%。在食品烟酒类商品价格中,粮食类价格上涨1.7%,禽肉类、畜肉类和蛋类分别下降19.6%、5.7%和14.3%;猪肉价格下降8.6%,已连续两个月下降,降幅较上月扩大4.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3%。
11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2%,较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1.9%。1-11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5%和1.3%。
六、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市场主体方面,11月份,全市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5136户,同比增长13.5%,较10月份提高9.0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245户;1-11月份,工商新登记企业4.85万户,增长5.8%,较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方面,1-11月份,全市完成快递业务收入27.66亿元、完成快递业务量3.53亿件,分别增长52.3%和37.0%,较1-10月份分别增长0.6和1.2个百分点。就业方面,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新增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人数分别为6.92 万人和1.38 万人;全市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人数为6.32万人、增长39.5%,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人数为3.08万人、增长42.2%。
总的来看,11月份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回升向好,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但受疫情反弹影响,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守住“六保”底线、夯实“六稳”基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要狠抓政策落实、助企纾困解难、增强企业信心,进一步提振发展预期;要扩大有效投入、激活市场需求、畅通经济循环,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要坚守疫情防控、抓实安全生产、打赢“三大攻坚战”,进一步守住发展底线,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附注:
(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4)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存贷款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外贸数据来自徐州海关,就业数据来自市人社局,新登记企业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夏粮总产、生猪存栏出栏、能繁母猪存栏、居民消费价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